绒花简介

精美的绒花工艺品展示

千年非遗,绒韵流芳

绒花,始于唐代,盛于明清,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。其以蚕丝为原料,经染色、软化、勾条、打尖、传花等数十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,被誉为"发髻上的春天"。

绒花谐音"荣华",寓意吉祥富贵,是古代宫廷贵族喜爱的饰品。2006年,南京绒花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
绒花造型典雅,色彩艳丽,题材多取自自然界的花草虫鱼,既保留了传统韵味,又不失灵动生气,是中国传统美学与手工技艺的完美结合。

绒花千年史

绒花工艺源远流长,历经千年传承,见证了时代变迁与文化发展

唐朝

618-907年

绒花工艺形成,作为宫廷饰品流行,据《唐六典》记载,当时已有专门制作绒花的工匠,称为"绒作"。唐中宗李显在每年立春时,都要令侍从从宫内取来绒花,赏赐在场的每人一枚,以迎新春。绒花因其花开不败,象征着青春永驻,同时它又与荣华谐音,因此佩戴绒花的习俗在宫廷内迅速风靡。

宋朝

960-1279年

绒花工艺日趋成熟,开始在民间普及,成为重要的节日饰品,尤其在春节和端午期间盛行。民间绒花的制作仍以头戴花和装饰花为主,这一时期绒花不仅广受富人欢迎,就连男士也喜欢在服饰上佩戴绒花作为首饰,无论男女老少都以绒花为美,因此社会上对绒花的需求量之大超过了当时的任何一种工艺品,从而促进了绒花生产行业的繁荣。

明朝

1368-1644年

明代,绒花有了专门的作坊,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,这与当时云锦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。生产云锦业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蚕丝下脚料,这为绒花制作工艺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。

清朝

1636-1912年

清代,是绒花行业最为兴盛的一个时期,据《旧都文物略》记载:“彼时旗汉妇女戴花成为风习,其中尤以梳旗头的妇女最喜欢颜色鲜艳,花样新奇的人造花。”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仍收藏着众多清代皇帝大婚时,皇后嫔妃所戴的各式绒花。 当时在全国逐渐形成北京、南京、扬州等数个绒花生产制作和经营集散中心,清朝康熙、乾隆年间为南京绒花制作的鼎盛时期,当时南京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热闹非凡的花市大街,这里是绒花的海洋,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。

近现代

20世纪至今

绒花工艺经历兴衰,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现代匠人致力于传承与创新,使这一古老工艺焕发新生。